杨伟升:“道不远人”,“此生致力传国学” ——说说南怀瑾国学与“两岸一家亲”
作者:杨伟升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编者按:本文系读者投稿,并授权发表,在此向作者致谢!

 

“道不远人”,“此生致力传国学”

——说说南怀瑾国学与“两岸一家亲”

文/杨伟升(乐清市大荆中学语文教师)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这是学界对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一种敬仰。可南先生给自己的评语却是:“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先生95年修行深刻影响了后人。我是个后辈,膜拜不已。但说来惭愧,对南先生知之甚少。今年8月份才特意第一次去南怀瑾故居探访了一下,但不放过每一个角落。又从邻里乡亲那儿了解点滴。前几日听说乐清市图书馆有一个由先生之子南国熙主讲的“道不远人——说不尽的南怀瑾”南园秋高主题论坛,我后来得知,错失了机会,只得又从他人处了解一二。然后静心阅读了一些南先生的作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加以辨别阅读。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感悟谈谈南先生国学与乐清亲缘的渊源、南先生国学与两岸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关系。

 

      道不远己:南先生得道,“得其道不谋其利”

 

      南先生得道,得从家风说起。先生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期开始,遍读诸子百家,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等。据南先生儿子南一鹏讲,南先生很小就被送到私塾学习。学的是四书五经,以记诵为主。奠定下其传统学问的基础。先祖特别注重家风,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要求父亲学行一致、知行合一。家里桌上常年摆的《朱子治家格言》就是先祖布置给父亲的课业,不仅要背诵,还要照着做:“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先祖对先生的影响是终生的。在后来讲课时,南先生常常引用《朱子治家格言》的最后两句话:“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祖母也告诫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教育要有更大的目标。也是这句话开启了南先生“不问禄位问功德”的修行之路。可见家风对南先生的立志至关重要。

 

      后来先生人生几经跌宕,但修道不止,即便年届九旬,先生依然每天在太湖边讲学,至死不渝。

 

      道不远人:南先生明道,“明其道不计其功”

 

      据南先生子南一鹏讲,社会上有风气认为,传统文化僵硬老旧,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但传统是随时可以创新的,并非简单的复古。复古,就是把当代中国的命运交给三千年前的古人承担。当代知识分子自己不承担国家的责任,反而让孔夫子扛责任,就把孔夫子打死了。南先生讲《论语》,不复古。他说,朱熹注释的《论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孔夫子评价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好像是说宰予是一个又笨又坏的学生。但孔门七十二贤,宰予是言语科里的第一。所以,南先生这句话不是孔子在骂宰予。宰予身体不好,白天在那睡觉,孔子的意思是说,宰予这个孩子身体不好,他是叹息,心疼他。

 

      南先生一直试图还原孔夫子思想家的地位,让大家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他说,那些强调纲常伦理一类的东西,是后代儒生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发展而逐渐附加上的。于是,孔子的思想在发展中被曲解和误读得渐渐多了,孔子也成了一个被随便涂抹的偶像。南先生多次讲《论语》,他充分考虑到从未深入接触过《论语》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加以经史和参,旁征博引,将原文撮编成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曾引发台湾读《论语》热,很多人甚至将刊登其讲解的杂志剪贴成册。

 

      关于这点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徐岱曾说“他为推广中国传统古代思想做了很大贡献,开创了一种风格:口语化、简单易懂的方法,让普通人了解那些已被我们敬而远之的中国古代思想” 。

 

 

道不远乡:南先生正道,“正其道不谋其利,”

 

据说,2012年9月南先生曾给来拜访的乐清市人大赵乐强主任等家乡人,诵读温州江心屿宋代乐清籍状元王十朋那对奇妙名联:云朝(zhāo)朝(cháo)朝(zhāo)朝(zhāo)朝(cháo)朝(zhāo)朝(cháo)朝(zhāo)散;潮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消。先生说,现在的普通话和古音有很大差别。我们温州话至今还保留许多古音读法,是唐宋之间的国语,用温州话作诗填词,押韵要比普通话更接近古音。还说,现代人研究国学,要学习温州话。先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谓是“一片冰心在玉壶”。早在1993年4月,南先生曾给修建金温铁路的同志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只要你们有这个心,真肯为国家、为老百姓尽心尽力,我愿意拿出两三千万美金,由你们去自由发挥。什么名,什么利,我都不要。所有的功劳归你们,所有的好处也归你们。我真正愿意做的是:为文化事业作出贡献。那比起这条铁路的价值,不知高出多少倍。这是无形的,但却是我真正的目标。”言辞间让人感受到先生一生对文化事业非同一般纯净的追求和热爱。

 

道不远国:南先生传道,“传其道不急其功”

 

南先生全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早在50余年前,南怀瑾即在台湾讲述传统文化,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教化30余载。先生总结千年历史,把文化建设放在国富民强的首要位置上,并孜孜不倦地为之努力。曾出版《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数十种著作,在华人世界掀起国学热。回到香港后,先生愈发认为,文化重建要从儿童抓起,于是先生开始着力推广中英算儿童东西方经典诵读运动,自1997年起,从台湾、香港开始,逐步在全国推广。南先生亲自列出书目,选编一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教材,包括《大学》《中庸》《论语》等典籍。这一活动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得到了推广。曾有记者问“儿童读经”的推广初衷时,南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都丢掉了,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就在于由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资产。儿童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不知晓,这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2000年南先生在太湖边开始亲手创办太湖大学堂,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关于创办理念,南先生说:“今日的世界,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从精神的层面上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当有人问花如此大心血创办太湖大学堂的原因,南先生解释:“其中一个尝试,是运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与传统文化的交流、研究与传播,挽回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机。”对于有人质疑是否陈义过高的问题,太湖大学堂解释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南先生也说:“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楼宇烈对南先生的贡献感佩有加。他说1992年1月,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前身)成立,南先生功不可没。

作家余世存也很称赞南先生在传统文化普及方面的功绩,说南先生“打通了庙堂和江湖,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了亲切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入门的可能性……我们大陆知识分子没有完成文化现代化、知识现代化的任务,大众对世俗化的知识、学问是有需求的,所以南先生的著作填补了这个空白。”

南先生子南一鹏也曾说:“我父亲之所以努力教化,就是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相信每一个人自性的光华,终有一天会显现出来造福世人。

 

道不远世界:南先生信道,“信其道而不囿其道”

 

“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管理,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是南先生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讲学时,教导回国投资建设的侨胞必须具备的四项基本理念和认识。南先生全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数十种著作,有的书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仰慕中国文化,崇敬南师的人品学问,纷纷登门拜访、学习。南先生总是以诚、以礼相待,倾心传授,不讲求代价,更不要求回报,因而不少从南先生学习或交往的西方人士,受中国文化薰陶,逐渐进入东方文化的人生境界。

                        

 

 

总结语

 

“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诗的这两句就表明了南先生的心境,那就是世间须有大道,这大道不只是可以行车,而是一条可以通往世界人心的大道,是一条用文化发现修筑的大同之道。我深信,心存仁义,胸怀天下,用天下精神,先生大道必将其行。

 

注:(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