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鹤:读《论语》、读孔子、读南怀瑾
作者:李鹤       来源:本站       字体:       打印文章       双击鼠标可滚动屏幕

编者按:本文系读者投稿,并授权发表,在此向作者致谢!

 

读《论语》、读孔子、读南怀瑾

——读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

文/李鹤

 

 

一直以来,我认为孔子就是一位圣人,一位高高在上的教育家。虽然其中不少语句对我们很有启发,但我对《论语》不怎么感兴趣。系统的研读,深入的领悟就根本说不上了。直到卜庆振老师说是和桂馨基金会要联合编一套《论语别裁》少儿系列读本,并邀我参加,还送我一套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要我细细读一读。

 

对南怀瑾老师,我也是孤陋寡闻,了解甚少,但一读起《论语别裁》,就爱不释手了。南师讲解《论语》,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又生动幽默、妙语连珠。他站在整部论语的角度,前后关联来解读《论语》,让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彻底改变了我不愿读《论语》,对《论语》的不正确的看法。当然,也让我从心底改变了对孔子的看法。

 

前后贯通,从整体上来解《论语》

 

传统的《论语》解读中,从汉代训诂章句到宋儒理学等,只是具体到某一章句来生发阐释,没有联系到具体的生活情境、社会情景,没有前后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就难免偏颇和错解,也就偏离了《论语》的本意,偏离了当代儿童成长的需要。因此,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解读《论语》成为必然。

 

在书中,南怀瑾老师很好的阐述了语言文字变与不变的道理。他说“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而“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就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二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样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因此,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在几千年中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光大。提倡白话文,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但不应该把老祖宗的东西全部扔掉,其中优秀的东西应该给予保留和继承。

 

在书中,南怀瑾老师把儒家的孔孟思想形象的比喻为“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不少人主张全盘西化,不能不说给中国的固有文化开了倒车。另一方面,宋朝大儒朱熹所解读的《论语》,有不少地方是失之偏颇的,“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因此不应该割裂开来,去断章取义。

 

例如《学而》篇的宗旨是第一节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结论是“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就是说一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恼怒,二是“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告诉我们既要了解自己,更要了解别人,也就是要知己知彼,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别人和谐相处。如果隔离开来,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篇整体的思想和宗旨。

再如“学而时习之”这一句话。我们语文课本上的解释就是“学习要按时去复习”,这样和后面的“不亦说乎”连起来就很牵强。如果理解成“随时随地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化难为易,通俗易懂读《论语》

 

另一方面,南怀瑾老师在《论语别裁》中解读《论语》这样年代久远的古籍,能够化艰涩为容易,化高深为生动。让人一读起来就爱不释手,并且能够很好的理解其中的丰厚意蕴和深刻内涵。比如在解读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一句,书中说“什么是‘巧言’?现在的话是会吹、会盖”,“‘令色’是态度上好像很仁义,但是假的,这些学问都不相干”。通俗易懂而又风趣幽默,读了使人哑然失笑而又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其次,每个标题的设计生动活泼,颇具匠心,富有意蕴。例如“三家店卖的是什么”“秃头的十字架”“没有朋友的上帝”“老鼠生儿子的孝道”“晚娘面孔难为人”等,无不富有意蕴,妙趣横生,让人一看到标题就想去读、去了解。

 

《论语》在“五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让中小学生读懂《论语》,并能够汲取到其中的精华,对于理解儒家思想和教育活动,对于人格的教育和良好品德修养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论语》鲜明的口语特点,富有生命张力和生活气息的特点,能够使儿童易于理解和接受。如果能够创造出情景化的模式,再通过生动活泼讲故事的方式进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就能够更适合少年儿童学习和领悟。而南怀瑾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我想,如果我们能深入研究,细细揣摩,广泛撷取和联系,一定能让自己,让我们的孩子们更深入浅出的理解孔子及其弟子所彰示语句的内涵和意蕴,从而得到很好的品德修养,并能够很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走下圣坛,从“人”的角度看孔子

 

孔子是一个对弟子十分谦和、爱护的长者甚至是朋友,因为在他周游列国的十几年,这些弟子可以说是不弃不离的跟着他,受尽了漂泊的苦难。如果不是对孔子的极度崇敬,不是他们师生之间的极度融洽,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对于耿直豪爽的子路,孔子是又爱又恨又担心。爱他,爱他的直率坦荡,爱他的敢作敢当,爱他的实话实说;恨他,恨他的做事莽撞,恨他的口无遮拦,恨他的宁折不弯,以至于可避免的灾祸不去避免,从而在政变中不幸战死。论语中出现子路的次数是最多的,足足是颜回的两倍,虽然大多是极其严厉甚至是尖刻的批评,但那只是孔子爱惜弟子的拳拳之心。因为子路是一个十分逞勇的人,这也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颜回14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72贤之首。14岁拜孔子为师,相当于孔子从小看着他长大的。颜回聪明好学,学术有成;终生侍奉孔子,深得孔子的心。对于自己最看中的弟子,孔子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情。起初,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和你都不如他。”颜回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会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

 

他还直接夸赞颜回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跟他讲说了而不懈怠的,只是颜回了吧!“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但颜回的过早去世却让孔子悲痛不已。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了,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白了,早死。孔子哭得极度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错误。他不幸去世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孔子是一个正常的人,有他的悲,有他的喜,有作为正常人的感情,不像我之前认为好像是不食五谷杂粮的圣人。

 

总之,通过读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让我对孔子这个人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让我更感知到他的伟大、可敬而可爱。另外,我也看到一个学富五车、风趣幽默、睿智机敏的南怀瑾的形象。

 

注:(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